2021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项目名称 |
基于数字孪生的移动通信数智化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 |
|
深圳大学 |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
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
深圳市中兴通讯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
|
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 |
|
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
1.蓝万顺(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整体项目资源协调,加强与国内外领先公司的联系,及时开发先进技术,引领项目产品发展方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
2.刘大洋(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把握项目进度,分析竞争对手技术特点与行业动态,提出多个行业首创技术创新点,协调内外部资源,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
|
3.崔曙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基础理论和核心算法负责人,提出多个行业首创技术创新点,组织团队研发方向。) |
|
4. 全智(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需求分析与评估,提出网络多维建模技术解决方案,组织团队技术攻关,开展低延时与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开发与相关功能验证测试。) |
|
5.何凌(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制定项目主要技术方案、组织项目研发、重点开展多维度混合建模的网业端生态评估定界、混合架构模型的数字孪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
6.杨文俊(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总体设计与研发、监督实施质量与研发方向的先进行及可靠性、提出多个行业首创技术创新点,与行业先进技术对标分析。) |
|
7.孔轶(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制定技术方案、组织项目研发、评估项目创新技术的可行性,指导创新演进思路。) |
|
8.李虹(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研究可行性管理,把握研究方面,质量控制与监督,推动产品技术国际化发展进程。) |
|
9.李刚(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开展生产需求分析、组织功能研发与测试,包括基于网优知识库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网络智能调整技术的研究与功能研发等工作。) |
|
10.罗春威(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开展生产需求分析、开展功能研发与测试,包括基于业务精准识别技术及多算法关联建模的用户感知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功能研发等工作。) |
|
11.农华斌(工程师、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负责项新技术点与方案的设计与审核,重点研究多源未知信号位置-发射联合估计网络结构评估技术等当面。) |
|
12.邱钧(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创新研究方向把控,项目性能和控制设计与验证,开展基于光束追踪传播模型与粒子群算法的天线权值自优化等创新技术研究。) |
|
13.刘业归(其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性能设计与验证、功能研发,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测试。) |
|
14.符海鸥(其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生产需求分析、组织功能研发与测试,产品上线调试等。) |
|
15.沈仲瀚(其他、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开展生产需求分析、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测试。) |
|
项目简介 |
为落实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网络提速降费、碳中和等战略部署,面对用户数激增、五网十二频网络、新业务冲击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网络使用需求,广东移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客户网络体验为导向,打造4/5G优质精品网络,推进网络强国战略”为原则,助力产业化转型、信息通信服务经济民生。
广东移动运营全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子网,服务全世界最大的客户群,总用户数超过1.3亿,每日在线用户数超过1.1亿,超过40万站点、120万小区。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网络资产给网络运营带来更高的要求,五网十二频网络,较其他运营商更为复杂。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发展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网络使用体验需求、企业高昂的网络运营成本,这些都给网络运营优化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解决行业难题,广东移动围绕“数字孪生、网业端评估、数智化运维”三个核心,从2013年起投入大量资源,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深圳科技计划支持下,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中国移动设计院、华为、中兴等业内知名学者、厂商研发与应用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移动通信网络,把网络市场感知虚拟到数字化平台,赋能移动通信智慧网络,全力打造无线网络智慧中台,实现数字孪生,成功驶入移动网络数智化运营“无人区”,开创了行业先河。成果获通信学会“国际领先”评价。项目总投资额8362万元。已申请发明专利52件(32件已授权),制定发布行业标准2项,论文13篇,论著1篇,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并获得中国移动集团“全网自动驾驶网络运维自动化能力评级”无线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果包含三大关键技术,9个创新点:
关键技术一:超大规模超低时延混合架构模型的数字孪生技术
业内首创超大规模、超低时延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混合架构模型、自主开发流处理的实时数据处理工具,解决了复杂维度下的数据孪生建模和高时延等问题,实现亿级用户和终端数据、百万级资源数据、千万级性能数据分钟级数字孪生。
创新点1:混合架构模型的网络多维大数据孪生技术:通过搭建面向分析的集成化数据环境,构建了基于流式处理的实时数据处理工具、综合运用星型与雪花型架构的网络多维大数据孪生,为应用服务系统提供数据。实现9大类(1000种)网络大数据孪生12000+张表,60万+字段,天入库数据超900T,年留存数据达到350TB。通过storm计算框架和mongo运算技术实现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双流数据处理,数据孪生时延缩短至1分钟,远超行业10分钟平均水准。
关键技术二:基于多维度混合建模的网业端生态评估定界技术
自研基于干扰矩阵的网络结构评估技术、发明基于多模型评估的网络态势评估技术、首创基于业务精准识别及多算法关联建模的用户感知评估技术、基于自适应权值组合的时间序列容量预测算法。解决了网络、市场、业务、用户、终端等复杂维度下综合评估难、问题定界难的问题。
创新点1:基于上下行干扰矩阵的网络结构评估技术:基于智能波形匹配技术精准识别干扰类型,业界首创基于上下行干扰矩阵及多源未知信号位置-发射联合估计的网络结构评估方法,实现了网络覆盖协同定位,并通过丰富的地理信息汇聚呈现和自动化分析报告生成高效支撑优化方案制定,同时引入3DMIMO和分布式多天线协同创新算法技术进行优化,使评估结果更科学、更准确。网络结构评估准确率达到95%,与8T8R相比,实现单小区5倍下行、6倍上行峰值吞吐量的提升,高楼场景(2dB~10dB覆盖提升),高干扰场景(6dB干扰降低)。
创新点2:基于自适应权值组合的时间序列容量预测算法:自研基于深度学习和权值组合的时间序列容量预测方案:多层LSTM网络和直连网络堆叠的预测算法在提高对时间序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并加快网络训练,保证单一预测算法的准确率;自适应权值学习器对多种预测算法分配不同的权重,进而提高组合预测框架的鲁棒性和准确率。
与业内采用单一模型预测技术相比,预测准确率提升10%-15%,达到90%以上,预测时长达到分钟级。
创新点3:基于多模型评估的网络态势评估技术: 首创基于线性拟合、角平分线算法、随机森林算法等多模型技术的网格画像态势评估体系,实现市场、网络、友商三个维度进行强弱分析,助力网络与市场协同作战,精准关怀用户。相较传统通过KPI趋势评估的方式,在评估数据增加10倍的情况下,评估时延缩短至分钟级,提升20倍以上。
创新点4:基于业务精准识别技术及多算法关联建模的用户感知评估技术: 首创服务器名称标识识别、反向关联DNS识别、深度流特征检测识别等技术对加密非标业务精准识别,基于BMO域网络多维数据,将客户感知KQI以用户小区维度基于PCA算法降维的AI关联建模和感知画像,构建高精准用户级、终端级业务感知判别、监控和预警能力。实现每天1.3亿以上用户及终端感知分钟级评估,评估准确率在90%以上。
关键技术三:基于AI联合决策的数智化网络运营技术
创新提出基于边缘用户感知的最优边界优化技术、首创基于网优知识库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网络智能分析技术、发明基于光束追踪传播模型与粒子群算法的天线权值自优化、基于多维算法的自动化参数均衡技术。解决了传统人机交互模式下主要依赖人脑决策和人工进行网络调整导致的效率低、效果参差不齐、网络质量“跷跷板”效应等情况。
创新点1:基于网优知识库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网络智能调整技术:通过人工移植专家经验,建立知识库和方法库,引入隐马尔可夫自动寻优算法,首创专家经验与AI的深度融合模型,将复杂的移动通讯网络优化调整引入智能化的计算机分析技术,实现网络调整方案智能择优,避免依赖人脑决策导致的 “跷跷板”效应。网络问题调整100%机器实现,年系统智能分析问题数量400万,节省人力资源超90%。成果填补了业内网络智能调整能力的空白,大幅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有效节省不必要的网络投资。
创新点2:基于边缘用户感知的最优边界优化技术:通过对事件MR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边缘用户在重叠覆盖区邻区间的RSRP关系,建立基于覆盖的业务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小区边缘体验速率评价模型,通过对事件MR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边缘用户在重叠覆盖区邻区间的RSRP关系,转换为体验素体,进行竞争比较,根据网络能力及路损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移动性管理策略。并通过比例积分微分算法进行参数迭代收敛
。移动性管理策略调整时延小于1分钟。
创新点3:基于光束追踪传播模型与粒子群算法的天线权值自优化:首创光束追踪传播模型仿真技术和粒子群智能算法,自研光束射线追踪模型(与业界标杆Volcano总体持平),打破了国外垄断,成果考虑了水平棱边衍射和顶面反射,MM天线建模,天线与射线结合等,业界领先。结合粒子群算法并从这些个体区域最优解中找到一个全局最优解,输出最佳权值与业务适配方案,同时结合GIS能力对周边覆盖匹配最优的权值参数方案,实现移动通信网随业动和深度覆盖优化能力。实现分钟级方案寻优,周天馈智能调整数达到40000,远超行业水准,真正做到“网随业动”。
创新点4:基于多维算法的自动化参数均衡技术:首创多算法联合校正的参数自动寻优,通过获取小区小时级粒度的各项相关指标,用相关性算法从海量维度的指标中选取出表征明显的指标,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实现不同的业务场景区分,结合回归分析算法拟合出最优的参数配置。实现基于场景的网络动态节能、基于用户感知的实施调整。网络调整时延缩短至分钟级,寻优准确率90%以上。
本项目以落实国家网络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网络体验幸福感、促进产业增收、推进产业运营降本增效、实现行业数智化转型为目标开展。2018年3月投入使用以来,有效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支撑市场业务发展,激发网络流量大幅增长,剔除年平均5%的流量增长率,累计挖掘流量6893GB,总共新增营收11215.96万元。通过移动通信网数字孪生智能优化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支撑手段处理网络问题,减少人工成本15680万元。通过精准感知评估体系、自动化资源均衡调优,节省投资16340万元。合计新增营收与节省金额43235.96万元。华为、中兴、诺基亚等业内知名公司引用成果并在国内外运营商使用,新增销售合同收入累计40885万元。成果整体经济效益达8.4亿元。 |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
论文1:<Noncoherent Energy-Modulated Massive SIMO in Multipath
Channels: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影响因子9.9、 SEPTEMBER
2020、 Han Zhang , Member, IEEE, Muhang Lan , Jianhao Huang , Graduate Student Member, IEEE,Chuan Huang , Member, IEEE, and Shuguang Cui , Fellow, IEEE> |
论文2:<PointASNL: Robust Point Clouds
Processing using Nonlocal Neural Networks with Adaptive Sampling、CVPR 2020、 Xu Yan,Chaoda
Zheng,Zhen Li,Sheng Wang, Shuguang Cui,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2She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g Data,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encent AI Lab> |
|
论文3:<Monitoring
and Avoidance of Atmospheric Duct on Interference Optimization in TD-LTE
System、December 2017、Ao Shen,Yang
Zhang,Bao Guo,Guozhi Wang,Yan Gao,Jixiang Liu,Dayang Liu,Yi Liu,Xiaochun Hu,Tao Xie> |
|
论文4:<Clock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Matrix Completion-Based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9 (12),2020,O.Elnahas, Y. Ma, Y. Jiang, Zhi Quan> |
|
论文5:<基于上行干扰矩阵的 LTE 网络干扰优化、广东省通信学会青年论坛、2017年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专刊、吴兵,白锡添,何炜文,杨世杰> |
|
论文6:<基于上下行干扰矩阵的LTE无线网络结构优化方法研究、移动通信、2017年12月、刘大洋> |
|
论文7:<机器学习在无线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8年12月第21期、吴宝栋,费明,饶文涛,陈爽,刘大洋,方琳> |
|
论文8:<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TD-LTE网络PCI优化算法研究、数字通信世界、2015年9月、刘大洋> |
|
论文9:< Massive MIMO小区基于负荷的传输模式自适应技术研究、广东通信技术、2020年12月、刘大洋,张悦,徐登军,廖繁茂,李珂,蓝万顺> |
|
论文10:< Massive MIMO小区PDCCH控制信道容量提升技术研究、通信技术、2021年1月、刘大洋,张悦,徐登军,廖繁茂,李珂,蓝万顺> |
|
论文11:<无线自组网技术研究综述、数字通信世界、2020年7月、张莎,李腾飞> |
|
论文12:< A Survey on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in Wireless
Signal Recognition、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2019年、Xiaofan Li,Fangwei Dong,Sha Zhang,Weibin Guo> |
|
论文13:< Adaptive Random Beamforming for MIMO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2018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2018年、Yubin Zhao,Xiaofan Li,Cheng-Zhong Xu,Sha Zhang> |
|
专著14:<网络优化实践进阶与关键技术、LTE学习笔记、机械工业出版社、张阳,郭宝,王国治,何珂,刘大洋> |
|
知识产权名称 |
软件著作权1:<高密度网络结构分析系统>(2018SR379826、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软件著作权2:<NNCT 满意度用户画像与分析系统>(2018SR917623、诺基亚东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3:<NNCT 数据中台系统>(2020SR1179361、诺基亚东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4:<华为SEQ Analyst软件 V3.00>(2016SR23500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5:<华为GENEX Discovery软件 V2.00>(2016SR23379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6:<移动通信网数字孪生智能优化系统>(2021SR0953888、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7:<中兴ZXVMAXLTE大数据分析系统软件V1.0>(2017SR645098、长沙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
软件著作权8:<中兴DPI采集解析处理软件V20.0>(2017SR650819、深圳市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
软件著作权9:<中兴VMAX-R软件V6.17>(2017SR621687、深圳市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
专利10:<一种获取测量报告的方法及服务器>(ZL201610966421.9、刘大洋,杨文俊,吴宝庭,黄海晖,陆南昌,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11:<一种通信网络业务接入方法及相关装置>(ZL201510758078.4、王首峰,李文祺,张冬晨,孟德香,何继伟,汪汀岚,李行政,姚文闻,张栩,宋心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专利12:<一种时分同步码分多址中Gn接口下载速率预测方法和装置 >(ZL201610096727.3、 刘大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13:<一种无线语音质量评估方法>(ZL201610941875.0、刘大洋,杨文俊,吴宝庭,黄海晖,陆庆杭,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14:<一种终端场景判断方法及装置>(ZL201610340586.5、张惠,隋延峰,沈亮,高屹,戴鹏程,万仁辉,李宝磊,王文博,白岩,李俨,辛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专利15:<一种基于MRO的TD-LTE用户类型识别方法>(ZL201611160777.X、陈欣伟,高屹,李春明,马宁,孙琛,武琳栋,侯优优,姚柒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16:<一种基于信令的VoLTE用户端到端呼叫时延分析方法>(ZL201711158791.0、王洁丽,戴鹏程,王文博,隋延峰,万仁辉,张惠,李扬,辛潮,袁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17:<一种CSI-RS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用户设备>(ZL201480080924.5、徐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18:<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用户设备>(ZL201510882081.7、栗忠峰,吴宁,朱有团,曹永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19:<一种用户感知评估方法及装置>(ZL201510091429.0、高志森,洪友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20:<一种物理层小区标识PCI优化的方法、设备和装置>(ZL201710880778.X、张阳,郭宝,王国治,高燕,邵忆君,张阳,刘极祥,沈骜,方媛,胡晓春,谢陶,沈金虎,顾安,刘波,戴明艳,王晓琦,贾辉,李连本,韩玉喜,李天璞,张建奎,龙杰,卞恒坤,刘大洋,李大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21:<一种基于扫频数据的天线性能分析方法及装置>(ZL201510790569.7、唐焯宜,胡志东,陆南昌,刘大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22:<一种信号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ZL201510868967.6、林巧新,杨文俊,黄海晖,陆庆杭,吴宝庭,黄政力,刘少聪,陈其铭,刘大洋,祝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23:<一种确定测试频繁度的方法和装置>(ZL201610258598.3、周俊,任晓华,刘克清,刘嘉麟,李宝磊,杨永,张阳,刘舸,马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专利24:<一种LTE网络上行干扰优化方法及装置>(ZL201611247596.0、李行政,张冬晨,宋心刚,姚文闻,张栩,汪汀岚,王首峰,李文琪,孟德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25:<一种外部干扰的定位方法与装置>(ZL201611205594.5、李行政,张冬晨,汤利民,宋心刚,姚文闻,张栩,汪汀岚,王首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26:<用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系统和方法>(ZL201580011577.5、贾明,马江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27:<一种邻区优化处理方法及装置>(ZL201611025319.5、刘大洋,杨文俊,吴宝庭,黄海晖,陆南昌,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28:<一种自动生成基站基带处理板调整方案的方法及装置 >(ZL201510585293.9、 刘大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29:<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接入的方法和装置>(ZL201480080188.3、马吉德·纳斯里·孔姆吉,布兰尼斯拉夫·M·波波维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0:<用户设备配对方法及装置>(ZL201410478035.6、杨晶,张劲林,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1:<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基站及用户设备>(ZL201580069577.0、孙昊,成艳,薛丽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2:<增加配对用户的方法及装置>(ZL201510734001.3、郭艳珍,金新波,胥恒,严朝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3:<基于MIMO的导频分配方法和装置>(ZL201410314782.6、杨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4:<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ZL201510340743.8、 张鹏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5:<天线端口映射方法及装置>(ZL201480001751.3、张鹏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6:<双极化天线系统DOA-BF权值估计方法和装置>(ZL201410416345.5、张婷,李斌,周鋆卿、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37:< 一种无线干扰测试方法和系统 >(ZL201711041296.1、杜昊,李晓帆,吕玉琦,王筠婷,许瑞琛,郭伟斌,张莎、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
|
专利38:<一种通信系统 >(ZL201510222516.5、于映辉,张淼,韩广林,李龠,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9:< 一种无线终端通信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ZL201711240838.8、许瑞琛,李晓帆,杜昊,吕玉琦,王筠婷,郭伟斌,张莎、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
|
专利40:<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盲信号功率及盲源位置确定方法、系统>(ZL201810752078.7、刘申,李晓帆,赵毓斌,郭伟斌,张莎,林达宜,李腾飞、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 |
|
专利41:<一种无线终端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ZL201711051077.1、吕玉琦,李晓帆,许瑞琛,杜昊,王筠婷,郭伟斌,张莎、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
|
专利42:<一种基于LTE信令识别机场旅客的方法和基站>(201710233383.0、刘大洋,陈杰,易华胜,刘仿生,刘少聪,朱兴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43:<检测蹭网终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201810373078.6、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黄海晖,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专利44:<室内外用户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202010945032.4、王粟,蔡伟文,陈其铭,刘大洋,张悦,邹海燕,罗春威,梁晓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45:<一种检测VOLTE语音功能异常的方法和装置>(202011001412.9、罗春威,杨文俊,陆庆杭,蓝万顺,刘大洋,黄海晖,邹海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46:<一种基于MRE的TD-LTE深度覆盖补盲的选址方法及系统>(201711449778.0、刘大洋,杨文俊,黄海晖,陆庆杭,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47:<一种无线网络性能评估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201810374232.1、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黄海晖,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专利48:<一种质差处理策略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202010089884.8、邹海燕,张悦,刘少聪,陆庆杭,罗春威,李慧,周玮,黄叶果,刘大洋,陈炫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49:<一种LTE网络问题定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202010783026.3、邹海燕,张悦,蓝万顺,陆庆杭,刘大洋,罗春威,周玮,李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50:<一种室分设备故障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202011059735.3、贾辉,蔡伟文,陈其铭,刘大洋,张悦,邹海燕,周玮,李慧,陈炫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51:<故障判决方法及装置>(201811005792.6、余冬喜,周智洪,吴金科,王斌,许永刚,李远忠,石艳,韩永佳,刘启伟,张翼,张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专利52:<一种LTE网络覆盖状态评估方法及装置>(201710121190.6、张霓,温伟能,刘大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53:<一种通话质量优化方法、装置和设备>(202010004180.6、陈赞吉,饶文涛,郭银燕,黄家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专利54:<语音呼叫处理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201810234953.2、 黄思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专利55:<一种确定目标邻区的处理方法及服务器>(201710183587.8、刘大洋,黄智瀛,吴兵,何杰,曾晓文,张磊,杨世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56:<检测小区覆盖范围变化的方法和装置>(201810522670.8、陈爽,王硕然,林华乐,胡晓丹,彭树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专利57:<一种小区容量的评估方法及装置>(201811533474.7、王志术,周颖,周智洪,耿守立,刘启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专利58:<一种网络系统容量预测方法及系统>(201910482376.3、巫忠正,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59:<一种容量预测方法及设备、存储介质>(201910778542.4、马肖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60:<一种面向集中优化的LTE系统间流量自适应方法>(201710693703.0、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专利61:<一种面向集中优化的LTE网络容量均衡优化方法>(201710692624.8、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推广应用情况 |
系统上线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数字孪生、科学建模识别用户感知差和市场友商网络弱覆盖、高负荷等区域,结合智能根因定位、干扰结构优化、容量预测均衡和权值自动优化等技术手段高效解决网络覆盖容量问题,切实提升了移动客户使用体验,同时带来了4/5G网络用户及流量大幅增长。以此来保障用户的上网感知和通信权益。本系统不断对外输出成果,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利用网络与感知评估、网络智能分析、干扰协同优化、容量智能均衡和权值自动优化等技术,高效精准支撑省交通厅、省市卫健委局及定点医院、广州铁路公安局等部门在各抗击疫情一线的通信信号稳定,通过技术手段快速分析、规划、优化、调度网络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接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及生产安全。另外,通过支撑打造高质量高稳定性的网络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在居家办公、学习、娱乐之时的网络健康稳定。
项目成果已在全球多家运营商得到了推广应用,依托华为、中兴、诺基亚等单位应用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沙特、泰国、缅甸等国家,湖南、内蒙古、福建等省;项目成果全面应用于广东网络运营当中,是广东移动通信网唯一数智化运维平台,参与中国移动科协举办的“科创汇”论坛-“科技成果日”成果分享,并得到各个省公司、研究院等专业公司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中国移动云南公司、陕西公司等引入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取得良好成效;通过行业新闻传媒、公众号自媒体等宣传报道,为其他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和价值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