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项目名称 |
高能效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 |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深圳市中兴通讯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
|
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
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
1.刘大洋(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整体项目资源协调,加强与国内外领先公司的联系,及时开发先进技术,引领项目产品发展方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
2.蓝万顺(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把握项目进度,分析竞争对手技术特点与行业动态,提出多个行业首创关键技术,协调内外部资源,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
|
3.杨文俊(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基础理论和核心算法负责人,提出多个行业首创关键技术,组织团队研发方向。) |
|
4.李虹(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需求分析与评估,提出混合建模的4G/5G自动寻优技术方案,组织团队技术攻关,开展基于压缩感知+融入通信机理的DNN技术建立网络级系统模型SRCON研究与相关功能验证测试。) |
|
5.崔曙光(讲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制定项目主要技术方案、组织项目研发、重点开展全生命周期高效运维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
6.孔轶(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总体设计与研发、监督实施质量与研发方向的先进性及可靠性、提出多个行业首创关键技术,与行业先进技术对标分析。) |
|
7.陆庆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制定技术方案、组织项目研发、评估项目创新技术的可行性,指导创新演进思路。) |
|
8.陆南昌(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项目研究可行性管理,把握研究方面,质量控制与监督,推动产品技术国际化发展进程。) |
|
9.马方明(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开展生产需求分析、组织功能研发与测试,包括基于EFR的能源使用效率的评估方法、移动网络联动节能管控体系的研究等工作。) |
|
10. 高峰(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新技术与方案的设计与审核,重点研究基于削峰填谷的高效储能技术等方面。) |
|
11. 陈光明(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开展功能研发与测试,包括极简网络解决方案的智慧用能技术及基于风光电的智慧绿能技术的研究与功能研发等工作。) |
|
12.李珂(高级工程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新研究方向把控,项目性能和控制设计与验证,开展网络模拟现实协同规划等创新技术研究。) |
|
13.张健健(工程师、深圳市中兴通讯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中兴通讯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性能设计与验证、功能研发,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测试。) |
|
14.董士婵(系统架构设计师、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开展生产需求分析、组织功能研发与测试,产品上线调试等。) |
|
15.吴蔺春(高级工程师、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生产需求分析、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测试。) |
|
项目简介 |
在国家“双碳”顶层战略背景下,工信部提出2025年底电信业务综合能耗下降15%的目标。随着通信业务量的增长,通信运营商能耗逐年增长,无线通信网络大规模部署使得通信行业面临更大能耗挑战,整个通信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中国移动是全球科技与产业发展重要发动者和参与者,作为中央企业,积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升级“绿色行动”计划,研究并部署各类节能技术,控制好企业自身能耗增长,降低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实现能源消费双控目标。 广东移动运营全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子网,服务全世界最大的客户群,总用户数超过1.3亿,每日在线用户数超过1.1亿,超过54万站点、120万小区,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网络资产给碳中和带来更高的要求。为此,从落实国家网络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网络体验幸福感、推进企业运营降本增效角度出发,广东移动启动了《高能效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 广东移动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客户网络体验为导向,打造4G/5G优质精品网络,推进网络强国战略”为原则,加快落实“C2三能-中国移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相关目标,从2015年起投入大量资源,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为、中兴、诺基亚、东联等业内知名学者、厂商研发与应用高能效移动通信网络,以网络多维大数据为基础打造基于AI的绿色移动通信智能运维平台,为全网的能效评估优化、多维协同智慧节能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维提供有效的平台能力支撑,填补了通信行业节能体系及管控技术的空白,提升了产业自主核心竞争力。成果获通信学会“国际领先”评价。项目总投资额10.85亿元。已申请发明专利44件(24件已授权),制定发布团体标准1项,论文16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2项,并获得2021中国工业与数学应用学会第一名、GTI 2021“移动技术创新突破”奖、2021年“ICT优秀案例”节能减排践行“双碳”先锋、2021年中国移动网络运维十大AI标杆应用称号(第1名)。成果包含三大创新点,11个关键技术: 创新点一 4G/5G网络联动节能体系及管控技术 针对目前缺少移动通信网络特点的能效评估模型的问题,提出业内首个评估方法,构建节能管控体系,并打造高效协同的绿色运营平台,实现统一能耗评估标准及管控体系,为能效评估、智慧节能、高效运维提供高效系统能力支撑。提出了三项关键技术,既相应的评估方法、管控体系、运营技术。 创新点二 多维协同智慧节能技术 通信是用电量增速远超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行业,“电老虎”贯穿通信系统各个关口,提出四大绿色协同运营技术,通过“组合拳”首次实现无线网络全系统综合节能,在大规模网络建设前提下,实现高能效运行。提出了四项关键技术,既高效用能、节能、绿能、储能技术。 创新点三 全生命周期高效运维技术
针对传统网络运营过程中碳排放高、效率低的问题,基于能效评估标准,聚焦减排放、增流量,以绿色运营平台为底座,发明了四项关键技术,既协同规划技术、自动开通技术、快速维护技术、自动寻优技术,业内第一个实现面向能耗、用户体验、网络流量的综合运维方案。在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大幅提升运维效率、改善用户感知、激发网络流量,实现低排放高效率运维能力。 本项目以落实国家网络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网络体验幸福感、促进产业增收、推进产业运营降本增效、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为目标。项目自立项至今累计投资投入资金108487万元。2019年底投入使用以来,有效提升网络稳定性、用户使用满意度,支撑节能减排,累计新增效益为376967.7万元。通过本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支撑手段处理网络问题,减少人工成本42352.63万元。通过绿色运营技术,节省电费成本51246.7万元,合计新增营收与节省金额11.58亿元。华为、中兴、诺基亚等业内知名公司引用成果并在国内外运营商使用,新增销售合同收入累计26.12亿元。成果整体经济效益达37.70亿元。 |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
论文1 《Sparsely
Self-Supervised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for Radio Frequency Estimation》(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11.41、November 2019、Zhuo Li,HongWei wang,Miao Zhao) |
论文2 《 PowerPilot: Enabling End-to-End Greener 5G
Networks》(ZTE Technologies 、January
2021、Fan Yingying,Liu Rui) |
|
论文3 《PowerPilot Pro:三维并进提升网络节能效率,构建可持续低碳网络》(中兴通讯技术、2022年第6期总第405期、范英鹰,郭诚) |
|
论文4 《 AI节能方案,全方位构建低碳网络》(中兴通讯技术、2020年第5期总第380期、范英鹰) |
|
论文5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and Best
Practices for 5G Radio Access Network for 5G Radio Access Network》(IEEE Access、April 2022、Rumeng Tan,Ying Shi,Yingying Fan,Wentao Zhu,Tong Wu) |
|
论文6 《 EcoRAN新一代基站智能节能方案的研究及应用》(通信电源技术、2019年9月、刘大洋,吴金科) |
|
论文7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蓄电池续航时长自动评估方法》(广东通信技术、2021年8月、张悦,黄叶果,柯俊生,李向良,杨泽一,刘杨,罗枫) |
|
论文8 《An Automatic Quality Evaluator for
Video Object Segmentation Masks》(Measurement、January 2022、Jingchun Cheng, Jiajie Song, Rui Xiong, Xiong Pan, Chunxi Zhang) |
|
论文9 《3D-MIMO Channel Estimation for
Non-Gaussian Noise》( MDPI、March
2019、 Wei Chen, Feng Li , Yiting Peng) |
|
论文10 《Multimodal Deep Learning for Solar
Irradiance Prediction》(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of Things (iThings) and IEEE Gree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GreenCom) and IEEE Cyber, Physical and Social Computing (CPSCom) and IEEE
Smart Data (SmartData)、July 2019、Zhuo Li, Kejie Wang, Chenchen Li, Miao Zhao, Jiannong Cao) |
|
论文11 《Learning to Segment Video Object with
Accurate Boundaries》(Multimedia、September 2020、Jingchun Cheng, Yuhui Yuan, Yali Li, Jingdong Wang, Shengjin Wang) |
|
论文12 《Infrared Pedestrian Tracking with
Graph Memory Features》(SPL、September
2021、Lei Jin, Jingchun Cheng, Chunxi Zhang) |
|
论文13 《Computational 4D imaging of
light-in-flight with relativistic effects》(PR、June 2020、Yue Zheng, MingjieJ Sun, Zhiguang Wang, Daniele Faccio) |
|
论文14 《基于故障因果关系的基站退服预测技术研究》(广东通信技术、2021年8月、马方明,王西点,王磊,石铎) |
|
论文15 《 5G覆盖评估及分析定位系统设计与实践》(广东通信技术、2021年8月、罗春威,刘大洋) |
|
论文16 《构建5G驻留提升优化体系实现5G“占得上、驻留稳”》(广东通信技术、2021年8月、何凌,刘大洋,王玮,张建刚,罗春威,刘吉宁) |
|
知识产权名称 |
软件著作权1 《基于AI的绿色移动通信智能运维系统》(2022SR0954956、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软件著作权2 《大数据分析统计系统V1.0》(2019SR1127638、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3 《NNCT 智能运维管理平台V1.0》(2017SR347287、诺基亚东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4 《NNCT 微服务管控平台V1.0》(2018SR917611、诺基亚东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5 《2021
NNCT LTE&NR智能诊断平台V1.0》(2021SR0615083、诺基亚东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6 《NNCT
AIaaS管理平台V1.0》(2019SR1124828、诺基亚东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7 《智能电力盾子系统V1.0》(2020SR0665938、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8 《智能温控系统V1.0》(2019SR1133184、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9 《智能FSU系统V1.0》(2019SR1118542、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0 《智能抄表系统V1.0》(2019SR1127635、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1 《智能监控系统V1.0》(2019SR1131655、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2 《ILMU数据传输软件V1.0》(2021SR1158152、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3 《EMCU智能开关控制软件V1.0》(2021SR1158153、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4 《EMCU能耗采集软件V1.0》(2021SR1188394、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5 《多种控制方式的空调智能控制器控制软件【简称:空调智能控制器软件】V0.1.1.131》(2021SR1536204、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6 《电控魔法师小程序系统V1.0》(2020SR0665401、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7《智慧节能系统V1.0》(2019SR1142396、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8《智能门禁系统V1.0》(2019SR1133193、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19 《综合运维管理平台V1.0》(2019SR1131654、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20 《智慧运维APP(IOS版)V1.0》(2019SR1131653、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21 《智慧运维APP(安卓版)V1.0》(2019SR1142394、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软件著作权22 《中兴UME
R18 无线统一网络管理软件V1.0》(2021SR1368829、南京中兴新软件责任有限公司) |
|
专利23 《一种确定目标邻区的处理方法及服务器》(ZL201710183587.8、刘大洋,黄智瀛,吴兵,何杰,曾晓文,张磊,杨世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24 《一种TD-LTE深度覆盖补盲的选址方法及系统》(ZL201711449778.0、刘大洋,杨文俊,黄海晖,陆庆杭,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25 《一种LTE网络容量均衡优化方法》(ZL201710692624.8、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26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AI智慧节能动态控制方法》(ZL202110037945.0、郭洋,王倩,华奇兵、中移(成都)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27 《基于大数据挖掘及AI调度的无线基站的节能降耗方法及系统》(ZL202110394904.7、华奇兵,刘卫、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28 《一种LTE网络覆盖状态评估方法及装置》(ZL201710121190.6、张霓,温伟能,刘大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29 《故障判决方法及装置》(ZL201811005792.6、余冬喜,周智洪,吴金科,王斌,许永刚,李远忠,石艳,韩永佳,刘启伟,张翼,张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30 《基于联邦学习的告警关联检测方法、系统、网络及介质》 (ZL202011617624.X、肖雷,江其坤、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31 《网络故障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存储介质》(ZL201810162150.0、杜永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32 《一种LTE系统间流量自适应方法》(ZL201710693703.0、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33 《一种蓝牙锁装置》(ZL202120407343.5、华奇兵、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4 《基于机器学习的5G基站小区业务场景自动识别方法》(ZL202110024060.7、何明,郭洋,刘卫、中移(成都)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5 《一种能耗测控电路》(ZL202020839965.0、段俊胜,华奇兵、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6 《一种采用多通信控制的数据采集电路、装置以及系统》(ZL202020839966.5、段俊胜,华奇兵、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7 《联邦学习方法、装置和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ZL202010695940.2、杜永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38 《一种预测路损的方法及装置》(ZL201711271150.6、苏惠荞,何峰,徐志节,苗加成,李小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39 《一种传播路径搜索方法以及装置》(ZL201711245683.7、高越凡,李小龙,王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40 《一种5G场景下的定位方法、定位平台及用户终端》(ZL201910291435.9、胡小峰,刘沁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41 《无线侧传输时延获取方法及装置》(ZL201711428776.3、林高全,韩立锋,兰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42 《无线定位方法、定位装置和网络设备》(ZL201910579737.6、刘沁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43 《一种线损点检系统及方法》(ZL201710800744.5、罗良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44 《一种基于LTE信令识别机场旅客的方法和基站》(ZL201710233383.0、刘大洋,陈杰,易华胜,刘仿生,刘少聪,朱兴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45 《用于处理视频业务的方法和装置》(PCT/CN2017/117200、王鹏,兰宇,林高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46 《网络参数处理方法和设备》(ZL201811420338.7、朱重明,徐志节,陈志堂,揣捷,沈非一,刘国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47 《微站室分场景的节能方法及装置》(202210417342.8、蓝万顺,李虹,刘大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48 《一种任务指令的互斥校验方法及电子设备》(202010004068.2、陈光明,梁晓明,杨文俊,陆庆杭,韩云波,周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49 《室内外用户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202010945032.4、王粟,蔡伟文,陈其铭,刘大洋,张悦,邹海燕,罗春威,梁晓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50 《一种小区容量的评估方法及装置》(201811533474.7、王志术,周颖,周智洪,耿守立,刘启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51 《一种网络系统容量预测方法及系统》(201910482376.3、巫忠正、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52 《一种容量预测方法及设备、存储介质》(201910778542.4、马肖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53 《节能方法、基站、控制单元及存储介质》(202010305598、张波,柯雅珠,张晨红,周鹏,王绍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54 《LTE网络问题定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202010783026.3、邹海燕,张悦,蓝万顺,陆庆杭,刘大洋,罗春威,周玮,李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55 《一种检测VOLTE语音功能异常的方法和装置》(202011001412.9、罗春威,杨文俊,陆庆杭,蓝万顺,刘大洋,黄海晖,邹海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56 《劣化度得分确定方法、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可读介质》(202010606370.5、翟万腾,周建光、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57 《工程应用中光模块的性能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201811519527.X、张彪、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58 《基于UWB和激光雷达的室内定位导航方法及系统》(202210417905.3、蓝万顺,李虹,刘大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东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专利59 《检测小区覆盖范围变化的方法和装置》(201810522670.8、陈爽,王硕然,林华乐,胡晓丹,彭树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60 《一种室分设备故障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202011059735.3、贾辉,蔡伟文,陈其铭,刘大洋,张悦,邹海燕,周玮,李慧,陈炫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61 《RRU欠压风险预测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202011357361.3、赵岩良,虞晓磊、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专利62 《检测蹭网终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201810373078.6、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黄海晖,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63 《无线网络性能评估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201810374232.1、刘大洋,杨文俊,陆庆杭,黄海晖,刘少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64 《一种质差处理策略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202010089884.8、邹海燕,张悦,刘少聪,陆庆杭,罗春威,李慧,周玮,黄叶果,刘大洋,陈炫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65 《一种通话质量优化方法、装置和设备》(202010004180.6、陈赞吉,饶文涛,郭银燕,黄家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专利66 《语音呼叫处理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201810234953.2、黄思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
推广应用情况 |
本成果以“简单型、封装型、适配型”三种模式在全国及相关国外公司推广部署应用,各使用单位均给予高度的赞赏,认为广东移动开发的基于AI的绿色移动通信智能运维系统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提高用户感知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其中智慧用能、智慧节能、智慧绿能、高效储能、协同规划、自动开通、快速维护、自动寻优技术,解决了行业痛点,助力国家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IT换人,得到各单位高度评价,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系统上线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抗灾防疫保障中,成果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龙舟水”特大暴雨期间,通过网络智能化调整,及时对故障基站区域进行覆盖补盲,保障了现场通讯稳定和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疫情封闭区域,通过智能高效运维保障了现场网络稳定和用户体验,又避免了密切接触风险,展现了科技防疫的力量。 系统除了在广东移动使用外,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并应用到中国移动全国各省公司和国内外其他运营商的日常网络运维工作当中,在行业内外部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先后荣获2021中国工业与数学应用学会第一名、GTI 2021“移动技术创新突破”奖、 2021年“ICT优秀案例”节能减排践行“双碳”先锋、2021年中国移动网络运维十大AI标杆应用称号(第1名),依托华为、中兴、诺基亚应用于澳大利亚TPG 网络(Total Peripherals Group)、泰国(AIS运营商)、缅甸(Ooradoo运营商)等国际运营商;在中国移动集团内部通过科技成果分享推广至湖北、云南等30省市;另外成果也通过科技论文发表、通信行业新闻互联网传媒、微信公众号推文、自媒体等形式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广东卫视、人民邮电报等中央、地方权威媒体开展宣传报道,为其他行业领域节能减排及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